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Street Artist...Amazing Crevase

Super hard work on the street!

Edgar Mueller,great crevase, painted all day long from sunrise to sunset. Together with five assistants, he created the 250 square metre image of the 3D crevasse.

The picture appeared on the East Pier in Dun Laoghaire, Ireland, as part of the town's Festival of World Cultures.

He then persuaded passers-by to complete the illusion by pretending the gaping hole was real.


"I wanted to play with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think twice about everything they see," said Mueller,

"It was a very scary scene, but when people saw it they had great fun playing on it and pretending to fall into the earth.


"I think that later, when they returned home, they might reflect more on what a frightening scenario it was and say,'Wow, that was actually pretty scary'."

PS: Pictures and story shared by Jason Choo

台湾诗翁余光中


  喜欢诗歌,但是没有才气耕耘,只好勤读欣赏好诗作。

  早报封面故事今天特写余光中,诗人的才情横溢倾泻于记者访问的文字之间。

  一首《乡愁》更是勾起我过去旅居中国十年的愁情。那种深秋望着窗外枝叶残落,遥想赤道绿草如茵的落寞感,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乡愁,在异乡寒冬时节,像肚里的蛔虫在肠道里死命钻动蠕行,真是寂寞得可以。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人年过80,至今仍然持续创作。在他从文的生命中,中华文化一线贯穿他的“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右脑从事评论,左脑进行翻译,谐称自己是个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

  现实中,余光中的婚姻慕煞人,太太范我存不仅是他谈诗论艺的好对象,也是相濡以沫的知音,多年来一直是余光中的第一个读者。走出国门,夫妇俩还有共同爱好-国外租车自助旅行。

  他在1992年一连在外巡回演讲两个月,想家之余作诗寄给太太。一首《风筝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风筝,把自己恋妻的钟情表露无遗:

  《风筝怨》

  只因有你在地上牵线
  才能放我到天外飘浮
  这样的一念相牵,鸟所不见……

  沿着袅长的北纬或东经
  彼端的一提一引,即便是最轻
  都会传到脆薄的游魂

  云上孤飞的冷梦,何时醒呢?
  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
  你在千里外收线,一寸一分。

风筝

  青春版的《风筝》,是元智大學98年毕业生的校园歌曲创作。

  有別於传统丟学士帽欢庆毕业的俗风,也没有本地流行的到五星级大酒店去狂欢笙歌的狂飚风气,台湾学子缅怀过去四年的辛勤耕作,创作了这首毕业歌曲,为大家展望一个充满希望的未來!

  元智大学凉风习习,创作者Cliff star0427说,“和风无时无刻都在摇晃着树,吹拂着学子,嬉弄着花草。”所以,他將风转化成一个“校园学识的符号”,创作了这支MV,说出一个女孩尋找风的故事。

  在那充满微风的学园里,女孩帶著羽毛追风玩乐,終於感知...

  风筝,在天空追寻着梦想。

  “风筝可以飞上天空,是因为它懂风的力量;只要我们知道风就在身旁,我们一定也可以飞得又高又远。”

  青涩的年龄纯情又烂漫,让我再一次坠入大学校园时光,品味生命中两度不吃人间烟火的读书岁月。放下俗事,且让你我且偷闲片刻,欣赏一下年轻人的心情之作,看看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可以拣拾回那遥远的日子、熟悉的钟声!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登上科技新平台-FaceBook

今天,和老弟一起到如切路的一间潮州餐馆去吃饭。店名记不住,菜色不错,鲜!价格不低。只记得老板是马拉松长跑健将,墙上还有他在长城上健跑的照片。

老弟真行,近年来不断阔斧改进企业机制,我抛砖引玉地带进了KPI概念,他现在已经飞进了PS系统,落实了利润分享的策略。心血来潮,我和他分享在中国时给众老总的倡议,具体建立PF Co-efficient制度,将奖励系数和整体的利润分享数字挂钩,增强员工团队的凝聚力,也留住主干人才。他天性聪明,相信很快又有新的管理局面突破。

天底下有这么巧的事!和老弟聚餐,才知道我俩不约而同昨天共同上了FaceBook!

昨晚心血来潮,破了三年来的“戒”,不知受过多少人的邀约,都不上FaceBook-“非死不可”,听来怕怕!。一上那个“脸皮簿”平台,才发现不少旧雨新知都已在台上。我算是老头进入“大观园”,向网络前辈拜见来了。

两个小学的侄子都已经是“脸皮簿”上的活跃分子了,我们兄弟俩岂可落后?穷起直追,不落小辈后!虽然气喘吁吁,总算跨出了第一步!

Facebook起源于美国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如居住地点、喜爱的电影以及交往对象等。如果有人提供错误信息,好友能够轻易地发帖指出。因此,通过本地及区域网络,Facebook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真实的社区。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罗德里戈Rodrigo《阿兰费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

这首曲子,你一定要听,而且,净心聆听!

《阿兰费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旋律优美得难以言喻,乐曲散发浓浓的浪漫色彩以及阳光奔放的活力。曲子自从1940年首演,70年来风靡了全世界。

阿兰费斯协奏曲的问世,为吉他音乐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为本世纪的吉他音乐开启了一片光明的远景。乐曲兼具繁复技巧与音乐性的高度挑战,多年来成为演奏家的技巧试金石,始终是吉他协奏曲演出中表演频率最高的曲子。

阿兰费斯是马德里南方,前往格拉那达(Granada)途中50公里的小城。这里是沙漠中的绿洲,由于接受了来自地中海温润的阳光与海风,故蕴育出一片繁茂的森林土地。西班牙王室卡洛斯一世与菲利普二世曾在这里兴建壮丽的离宫,故又名“小凡尔赛”。

19世纪初,西班牙王室将这里开放给老百姓举行各种民俗庆典,热闹非凡的王室与庶民共处的景象,使阿兰费斯成为贵族文化与庶民生活汇集的城市。

创作写曲时刻,正逢西班牙内战。西班牙盲人作曲家佐华金·罗德里戈(Joaquín Rodrigo)婚后偕同新婚妻子到阿兰费兹度蜜月,著手创作阿兰费兹协奏曲。

白发苍苍的罗德里戈夫妇,在西班牙的宫殿、喷泉、雕像间,执手缓行。她是他的双眼,也是音乐世界的知己。

创作期间,妻子因难产而几乎丧命,罗德里戈把情感谱写入乐曲里,由向神的恳求、呼告、悲痛怨愤,到顺服。生命在行过死荫的幽谷时,经歷了神的深切告白。

罗德里戈夫人陪伴眼盲且创作时经常陷入躁鬱状态的丈夫,又历经因胎死腹中而差点丧命的生产危难,她却说:“我们都是音乐家,是音乐让我们结合,我们活在音乐世界里,音乐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这一生多采多姿,很快乐!”

九十七岁辞世的罗德里戈,因这一首乐曲成为世界级的大师。

Orquesta Sinfonica De Radiotelevision Espanola
conducted by Antoni Ros Marba
guitar:Kazuhito Yamashita(Japan)
May18,1988 Live at Suntory Hall, Tokyo, Japan

《阿兰费斯协奏曲》以D大调写成,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旺盛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乐曲开始由吉他在低音提琴持续弱音伴奏下,以轻快活泼的Rasqueado弹奏出布雷里亚斯(Bulerias)节奏的D大调和弦。而在这段导奏部份还有另外一个音型(0'29"),这两个音型所组合而成的导奏基本上一直在第一乐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后,管弦乐登场重复了一次导奏(0'40"),再由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唱出明朗的第一主题(1'07")。主题之后,管弦乐立刻以升F大调奏出更强烈的动机音型。

继而吉他再呈示出优美的第二主题(谱例五,1'31"),并以微妙的转调前进,令人联想起热情的佛拉明哥舞蹈。此时低音管奏出谐趣的音型,并由管弦乐再度奏出谱例四(1'50")的音型,而吉他快速的音阶与三连音则巧妙地将乐曲带入属调(A大调,2'52")。在此大提琴重返第一主题,并顺势将乐曲带入发展部,此时吉他混合着Rasgueado与极为快速的音阶与管弦乐相互竞奏,其间繁复的转调呈现出华丽而独特的色彩。在这里,提示部所使用的音型也一再出现(3'56")。

乐曲最后先返回D大调(4'13")经由第二主题的重现,再由管弦乐依第一主题奏出华丽的终止部后,吉他再度以导奏部份的音型(6'00")静静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Adagio)

这一乐章即是全曲最撼人的心弦的著名乐章,整个乐章虽以慢板演奏,却从未予人沉重呆滞的感觉,其中又以该乐章中悦耳动听的主题,最能表达出幽怨凄美的情感,令人难以抗拒。

事实上,这个乐章在结构上虽为A-B-A'-C'-A"-Coda所组成,但其中B、C的气氛却与A大同小异,因此整个乐章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变奏曲。

A段(B小调)首先由吉他奏出悠扬而抒情的琶音(Arpeggio),接着由英国管吹出如梦似幻的主题(0'08"),相同的主题在吉他与英国管的相互呼应下,乐曲进入E小调(1'15")的B段,再回到B小调三连音符的A'段。

继之双簧管以A小调弱奏(4'01")导出C段,不久吉他独奏以E小调奏出与第一主题相同的旋律(谱例八,4'06"),吉他独奏之后,双簧管以谱例九(5'13")呼应吉他,继之长笛、短笛及双簧管以轻快的三连音将管弦乐导入另一新的音型(5'55")。于此,吉他继续其即兴式的演奏,而在进入Piumosso后则交由管弦乐渐渐导引出全曲技巧最难、表情最浓的装饰奏(Cadenza,6'22")。此时吉他再度回到最初的动机,并奏出华丽且充满的想象的音型,在此演奏者若不具高超的技巧与音乐性,极有可能会将乐曲的情境意趣破坏殆尽。

接着乐曲在三次强而有力的吉他Rasgueado(7'58")后进入高潮,管弦乐除了以强音复示最初的主题(8'07"),并乘势以升F小调带出A"。乐曲最后在B大调的上行分散和弦中,由吉他以织柔的拨弦及泛音(harmonic)幽静的结束。


第三乐章:雅致的快板(Allegro gentile)

这是一首写作技巧相当高超的轮旋曲。乐曲一开始吉他独奏以二声部对位带出序奏,继而接着由管弦乐引回D大调并陆续展开吉他和乐团间的精彩对话。在这个乐章中,除了序奏中呈现的主题外,根据这个主题而导引出来的衍生句及插句(谱例十二,1'00"),不断的在转调与竞奏中推移前进。

其中吉他独奏的技巧至为艰深,管弦乐的配器与音型也不断变化,例如其中有一段G大调的旋律,即是由弦乐拨奏(Pizzicato)与吉他的分散和弦交织而成(2'07")。

在接下来的D大调部份,吉他与管乐间更是不同的音型的组合(3'18"),呈现出一种交错而不紊乱的美感。在终止部(Coda)之前出现的旋律(谱例十四,3'38")经过两次转调前推,吉他和管弦乐再次的交替出现,并步步将乐曲带入华丽欢愉的气氛中。

最后,管弦乐以活泼的D大调主和弦次序渐弱,就在吉他下降的分散和弦中宁静的结束全曲。在此一乐章中,罗德利果运用了包括赋格(Fugue)、卡农(Canon)、变奏曲(Variation)等多种样式的创作手法,其间匠心独运的管弦乐配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吉他演奏家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
世界公认他为最骄人的吉他大师之一。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创造超越极限的奇迹,人们都为他那令人目眩的技巧和充满表现力的才能所倾倒。

PS:《阿兰费斯协奏曲》乐章分析转自:西部吉他网

选择

人生,不外是一连串的选择。其中,有几个是重大的:

选对老師,智慧一生;

选对伴侶,幸福一生;

选对环境,快乐一生;


选对朋友,甜蜜一生;

选对行业,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