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五星级的民众厕所 一星级的关爱

最近跑了不少地方的基层组织,感觉政府还是很重视民间活动。但是,普遍的一个怪现象是,硬件设施与时并进,软件心件却不行;义工热诚不计回报搞活动,全职受薪员工敷衍塞责不求改进。

先说一件好事:

周日到黄埔民众俱乐部,撇开大礼堂里的音响设置不说,发现一楼的洗手间真是叫人眼前一亮!不但整洁干净,还设计得很简朴,又有艺术味道。

在你进行人间大救火的时候,还有激励心智的图文伴着你,让你感觉不用着急,慢慢来,“当成浇花洋洋洒洒过日子就可以了,不必十万火急赶火场!”

新厕所文化—Cool!

不信?阿哥阿姐望过来!


进口处绿意盎然,为你的火急心情降温





色调怡情,设计简约,有艺术品位。



看到这么养眼的洗手间,也是人间一件美事。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小事。那天,在过马路要去俱乐部之前,在组屋楼下看到一辆特别的三轮车,载满纸皮。我拿起相机拍了张照片。

有位憨厚的老兄走过来,我说:“给你拍张照好吗?”他二话不说,站在车前准备好姿势。我请他往右边移一移,他也马上配合。拍了照,我问他:“收集这一车纸皮,可以卖多少钱?”


他迟疑了一下,还没答腔,我问:“10块钱?”

“没有!”他反应的很快,很坚定。

“5元?”“有啦!”憨厚的笑容,和风般的回答。我说声谢谢,告诉他,有空我会送相片过来给他。

走笔至此,我忽然突发奇想,希望邀请住在黄埔区的朋友,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保存上面的这张照片,存入你的闪存卡(Thumb Drive),经过冲洗店的时候,打印一张照片送给他。好吗?

如果你住在黄埔,应该时常看到他,是否可以用小小的一张3R照片,表达对他的友善关怀?

不过,我也担心这么一提,他的生计是否会因为有碍于市容而受影响?不过,从该区的朴实基层建设(参阅前博文《温馨老城区》)看来,这里的长官应该是个父母官,只会更加关怀弱势子民,而不会为政绩市容而把良民赶绝吧?

也真的不知道,有多少黄埔人看到这张照片,愿意配合我的呼吁,花点小时间去做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对他表达善意?

虽然是同一张相片,不过,如果不同人能将他个人的照相传送到他的手上,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相信他能够在一个又一个友善的传递中。惊喜地感觉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关注他,愿意给他送上一个小小的温暖。

能力所及,让我们表达“一星级的关爱”。相信,如果集体行动起来,他的心一定会莫明其妙地暖起来,暖得开心。

希望再次到黄埔的时候,我能将照片送给他。

夕阳无限好 老歌再温热



两个星期没到黄埔民众俱乐部去了,总是牵挂吴韦材和沈君璧的叮嘱,“一定要再到黄埔来。”

今天去了,看到韦材忙里忙外,满头大汗。原来,今天助理扫墓去了,他临时拉了一个补位的朋友控制影响,因此坐立难安,连连道歉音响不如意。

其实,在场的都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老人家。大家都有包容心,也看得开,韦材不必牵挂,集中精力讲好歌的故事,大家就很开心了!

现场也会见了沈璧浩,上回只是一面之交,今天深谈,才知道他是我南大的学长,学经济的,爱写作,更默默地在社区耕耘草根活动,今天已经是黄埔民众俱乐部的主干人物—管理委员会主席了。

今天赏歌的主题是夕阳到夜晚的歌曲,爱侃的韦材,十点钟(离正式开场半小时)已经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给老人家暖场。主办当局准备了50本韦材的养生书籍,打算接下几场来当成奖品送给现场互动答题的听众。

出席的听众比上回少了大约三分之一,不过,反应还是很踊跃,答问跑上来拿礼物的人大有人在,现场气氛轻松。

今天,他们在这里的大礼堂围成一个个半圆形,状似花瓣的茶座,安详地听歌。散场时,又“乖乖”地把椅子搬回后面安置妥当。

这群老人家就是这么“听话”、“听歌”、“听故事”,一个美丽的星期天就在人生的这一天那么轻溜溜地开心溜过。

这么温馨可爱的场面,大家相互投入在老歌美好的境界里,现场音响的瑕疵,大风扇施虐所发出的吱吱杂音,以及稍热的天气,都给大家的同理心以及投入感所自动剔除掉了。

叶枫《晚霞》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心地善良自有内在美

彩虹桥上美丽的蝶衣,不知醉倒多少时尚英豪,事实上也迷炫了模特儿本身。经年累月地在繁华里浸泡,虚浮的天桥步履其实也践踏了许多美女的青春。

当舞台灯光灭了,掌声息了,多少落寞遗留心间?

有幸者花落谁家,豪门庭院深深,芳心寂寂憾几许?

黄嘉儿走过人生一大半,回首没有太多缺憾。其实,烘托丽人气质的正是一颗人文的善心。美姐认为,“一个人只要心地善良,必然会有内在美!”


是啊,心地善良,必然会有油然而生的内在美。

拥有这种完善的美,美好的感觉才能够长远存留心中,愈久弥香,清纯而自然。

难怪步入知天命之尾年,黄嘉儿出现在庆康面前,还是风韵犹存,比实际年龄年轻至少15岁。

青春漂亮的肢体已经飘然远去,但美丽的岁月依然在眼前。黄嘉儿现在的生活起居讲究纪律,每星期至少运动3次,必要时戒口节食。

朋友,接受自己不再年轻,逐渐年老的事实。美姐的人生起伏绝对不亚于我们市井小民,她能,你可以吗?


记得,船小掉头易。调整心态,轻松面对年老,其实我们更容易。我们没有奢华的包袱,没有名人的光环,观念转变就在一瞬间,没有多大的历史包袱,业界眼光。

问题是,在不可抗拒的体力、精神、感官出问题之前,你老人家是否能先“沧海一声笑”,健康面对老去的年华?

你是否能活在当下,潇洒走一回仅有的人生路?

最有回响,最是回味


黄嘉儿是有智慧的明理人,知道生命事业短暂,适时在高峰毅然引退。因此名模恰似违天命私自下凡的仙女,放弃天堂豪华,从彩虹天桥上飘下的姿态,也是那般地飘逸潇洒。

一个人能够看破而又放下,洗尽铅华,玉手摘下世俗给她套上的光环,那身形真是美得优雅又从容。

脱俗者毕竟还是在人间,自有世俗烦忧。三年前先生的过世,30年夫妻恩情还是仙姐心头上未飘过的阴霾。

原来,美姐过去和丈夫一见钟情,在香港迪斯科舞厅眼缘触电,10天后就私定终身,偷偷跟随男人到法国去住了6个月,再回来新加坡注册结婚和创业。

为了度过这段人生艰难的苦痛,黄嘉儿四处旅游,没想来到这里,才触动她回家的感觉。

“最近回到新加坡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感情有那么深,甚至连我生长的香港也不能比。”

生命的转弯处,波澜最激荡,遗韵在往后的岁月里也最有回响,最是回味,道理很简单,因为这里有美姐最灿烂、最激情、最快乐的岁月。

下篇:《心地善良自有内在美》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舍得放下 转向幕后


名模星光熠熠,黄嘉儿毅然转向幕后,以自己的名字在本地创办“Carrie Models”(1975年)。悉心培养后进,她又一次擦亮自己的品牌,模特儿公司的名气在本地时尚界响当当。她也毫无眷恋地在1979年正式退出模特儿行业。


时候到了,1981年黄嘉儿又从闪亮的行业淡出,将模特儿公司卖给有功力的能者,将打下的金山进一步发扬光大。

两年后她跟随老公移居法国,走向平静的阿尔卑斯山麓,开设酒庄,美酒夜光杯下享受田园隐私的甜蜜。

(早报《最灿烂的岁月在新加坡》读后感)

下篇:《最有回响,最是回味》

名模似水流年岁月


吴庆康在我的心目中是个“时尚得很抵死”的记者。可不是,今天又挖掘了一个时尚国宝在新加坡曾经风光一时的灿烂岁月。

很喜欢这个故事,真实、低调而又丰采的人生经历。

Carrie Wong在70年代引领模特儿行业风潮时,我有缘悄悄在一旁见识天后风采。记得当时在拍摄一场时装表演,电视台队伍在做台前布置工作,我在后台见有一女人在演出前为群模作最后一分钟的指示。旁边的工作人员凑口到我耳边来悄悄告诉我,“那就是本地模特儿界大名鼎鼎的Carrie”。

时空久远画面在记忆里已经模糊,但记得当时眼前一亮,感觉打从心底里地激赏那阵前指挥若定,巾帼不让须眉的洒脱帅气。
原来她是香港人,17岁踏上彩虹天桥。21岁(1972年)来到新加坡,23岁成为意大利Emilio Pucci名牌的专属模特儿。

黄嘉儿性格上秀外慧中——外形突出+个性独特;她不仅有漂亮的面孔和身材,更重要的是个性,IQ+EQ齐备。


美姐表示,个性会突现一个人的气质,进而衍生成“人脉的X元素”。沿着这股人气,佳人很快走红本地模特行业。不久,她走出岛国,奔向世界时尚大都会巴黎去镀金,成为迈向国际彩虹桥的本地模特儿先锋。

注:阅读今天早报吴庆康专访Carrie Models创办人Carrie Wong报道之后,有感而发的笔录。

下篇:《舍得放下 转向幕后》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我珍惜每一个结缘的福份

最近在奋战,艰苦奋斗了两个星期,最后的攻坚战花了两晚连续探索到黎明。

没想到自己还有这样的能耐,好像在做科研工作,又似乎是在攻破最后的堡垒城门。好久没有通宵工作了,还好,终于解决了一路上的技术问题,产品终于诞生了!

欣赏我的习作:《我珍惜每一个结缘的福份》


上图中的文字源自LK的电邮分享,我摘取网上图片编制成动画。文字如下:

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为情彷徨;30基本定向;
40拼命打闯;50回头望望,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90躺在床上;100挂在墙上……

“人啊,”LK说:“生得伟大,死得凄凉。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手牵手;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是啊!可惜的是,功利社会很现实。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朋友虽不常联系,却会一直惦念!

看过动画影片,读了LK的感言,你有什么感想?点击下面“评论”的留言箱,发挥一下你的看法吧!

PS:博友老马,我终于解决了音乐不听使唤不听播放的问题。可惜的是,为了不干扰朋友们阅读的雅兴,我忍痛删除了那首天籁般圣洁的藏歌,找不回来了。不过,我得到了一个忠诚的博友-你。是你,老马,让我发现部落格的缺口。补正了,谢谢你!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大时代的音乐家气质


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罗克后期。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使他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


由于爱好亲切的日常生活题材,海顿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常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

快乐和希望,构成了海顿的艺术气质。

海顿最早的声乐作品《F大调小弥撒曲》“求主怜悯”乐章的音乐快乐欣喜;《圣母悼歌》充满了人情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的管弦乐曲末乐章模拟地震的画面。这些作品都显示他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个性,喜欢田野、森林、钓鱼和打猎,对大自然充满热爱。


F.J.Haydn:Maria Theresia"Symphony No.48 in C major 1. Allegro;2. Adagio; 3. Menuetto:Allegretto; 4. Finale: Allegro Capella Istropolitana,Conductor:Barry Wordsworth;Reorded in 1989 NAXOS

海顿的音乐具有不朽的价值,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

他的乐曲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

一代大师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曲规范,形成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驰骋音乐巅峰


1790年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长期依附贵族的海顿从此才真正开始在广大的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写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及钢琴奏鸣曲,从巴洛克音乐与洛可可音乐的巢臼中走出来,发展而成古典乐派,还延伸带出浪漫乐派。


接着,他到维也纳,后赴伦敦。在资本主义的大都市中,开阔的音乐市场推动了更深刻、新颖和丰富的音乐作品。海顿夜以继日忙于开音乐会,参加大量的社交集会和创作新作品。随着为扎洛蒙音乐会写下的12部“伦敦交响曲”,海顿进入一生创作的高峰。

卓越作品唤起了伦敦听众狂热的情感,他顿时成为全英国的传奇的音乐大师。英国上层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授予音乐博士学衔,海顿沉醉在荣誉、鲜花与友谊之中。


1781年,年近半百的海顿结识了初显风华的莫扎特。

莫扎特自认是海顿的学生,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

海顿十分欣赏他的天才,甚至在后期作品中显露了莫扎特音调柔和、感情细腻的风格,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

海顿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连同莫扎特献给他的四重奏作品,代表了此一曲式在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成就。

海顿曾在第一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贝多芬,表示愿意收他为徒。贝多芬后来在1792年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虽然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长,但海顿还是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行列。

1795年63岁的海顿从伦敦回到维也纳,晚年创作了两部伟大的清唱剧《创世记》(Die Schpfung,1796~1798)和《四季》(Die Jahreszeiten,1799~1801),乐坛推崇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事倥偬中逝世。遗体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又在那里建了海顿陵,陵墓圆顶的天窗周围铭刻着他的名作的标题。

下篇:《大时代的音乐家气质》

人生转折点


1761年伯爵乐队遣散,27岁的海顿受聘于匈牙利艾斯泰尔哈基公爵(Prince Paul Anton Esterhazy),担任乐长,按照公爵意旨指挥乐队、训练歌唱者、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创作管理……,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

80年代的梅顿达到了创作上的成熟时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乐会之约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同年又为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夜曲和协奏曲。

Franz Joseph Haydn - The Seven Last Words of our Saviour on the Cross,

Concert, recorded live at Cathedral Santuario de Guadalupe, Dallas, Texas, April 1, 2007
Sonata No. 7, Largo: In manus tuas, Domine, commendo spiritum meum
Musicians: Vesselin Demirev – violin,Kurt Sprenger – violin,Norbert Gerl – viola,Mitch Maxwell – violoncello,Chris Pike - bass

下篇:《驰骋音乐巅峰》

小阁楼的春天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音乐教学的辛酸生活。

但是,当他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小阁楼里栖身的生活时,却认为:

“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

他在小阁楼里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直到1754年认识了极负盛名的意大利声乐家波尔波拉(Nicola Porpora 1686~1768),海顿向他学习作曲、声乐和意大利文,也为他的声乐课弹曲伴奏,其实更像随从仆人。

隔年海顿遇到了伯乐,菲恩贝格伯爵邀请他在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菲恩贝格伯爵为他牵线应聘担任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同年,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演奏:Austro-Hungarian Haydn Orchestra(1990)
指挥: Adam Fischer

下篇:《人生转折点》

海顿 超脱非凡的音乐家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奥地利音乐家,在音乐史上以“交响曲之父”著称。

他是继巴赫之后的伟大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有人说,海顿的音乐是人类对大自然宇宙以声音表达方式所能做到的“最通达的表现与认知”。它可以触及人们的心灵,在人们心坎上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海顿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探索海顿,不仅是音乐,还有他的人格和人生观照,都具有人格魅力。


音乐家的思想、胸怀、美感,富有创造力和前卫性和趣味性。认识海顿会让我们对欧洲那个时代的音乐生态学有新的认知和理解。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带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自行展开主题。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小时候的海顿家境贫困,出身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小村庄罗劳的一个贫车匠家庭,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6岁时离开父母,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走过“鞭挞多于膳食”的日子。两年后,进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

200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海顿第45交响曲《告别》之第四乐章 Satz aus der Sinfonie Nr. 45 fis-moll


下篇:《小阁楼的春天》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好人走入梦中来


今夜,礼群又到梦中来。

她带着阿June和小猪到我妈家里来。小两姐妹似乎刚吵过架,气鼓鼓的走来,没有往常活泼蹦跳的劲头。

我悄悄对阿群说:“有什么特别的要跟老人家交代好,June有什么过敏的药应,记得告诉她老人家。阿群U型嘴巴一拉,还以眯了眼的微笑。

另外,我挨着耳朵对她说:“有空帮忙关心一下浩亮,他最近好像闷闷不乐...”我心里嘀咕,通常他不开心的时候就不会应约出来聊天。

然后,离群走到香蕉树去挖茎心......


“嘿,她想要告诉我什么?”

我怎么那么清醒?竟然意识到自己在梦境里?......然后,我醒了,梦破了...

很久没有做梦了,一梦却梦见礼群。很想再梦下去,很可惜,梦却断了,醒了。也没有梦见我亲爱的母亲。

这年道,好人不多,功利薰心,处心积虑者大有人在。礼群走了,那无私不贪,健康爽朗而又富有爱心的形象还活跃在我心中。

阿群,苍天有灵,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开心,更安乐,笑容依然灿烂!

新健康生活模式


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加,陈言森医生透露,2004年已经到达79.3的高龄。

也就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时今日的新加坡,七十高龄却是很普遍了!也就是说,你如果正常的话,活到79岁没什么大不了!问题是,你能没病没痛活到79眼睛合上之时吗?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从今天起,关注保健养生,关爱自己?


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病元素无孔不入侵蚀人们的生命,很多人都成为问题空气、水和食物三大环境杀手的牺牲品,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病、肾脏病的受害者。都市病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隐形、无声、高贵,悄悄来,微笑、甜蜜、残酷,致命走!”

什么意思呢?

隐形(血粘)、
无声(高脂)、
高贵(胖肝),
悄悄来(高血压);

微笑(烟酒)、
甜蜜(糖尿)、
残酷(癌症),致命走(冠心、中风)!

这些都是现代都市人的惯性病。

新加坡曾经在2004年做过一个全国调查,结果,最普遍的四大病患是:高血压、高血胆固醇、糖尿病和心血管病。

除了环境的病害,这还必须归咎于人类本身,因为:只有14%的新加坡人每天维持两菜两果的养生饮食习惯。

陈医生呼吁大家转变思维,走向新健康模式——以预防为主,从养生做起,开始“清、补、调、抗,避免慢性病的衍生。


他鼓励人们,定期关注自己的健康指数——血压、血脂、体重、血糖、压力、癌症风险和快乐指数等,都要维持在健康水平。

陈医生最后总结说:“有病要找西医诊断,没病要学中医养生。“,并且,送大家两句话: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身体健康的朋友,听从专家的善言,开始养生养心智,走向乐龄的开心之旅吧!


最后,还是要说一说陈医生的草根心意。他常到黄埔基层去给老人巡回看病,只收两元。有趣的是,到了组屋楼下,有些老人家从家里对义工喊话:“没空啦,不下去!”哎唷唷,大医生上门,老人家还不给人情呢!

陈医生目前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还在黄埔民众联络所开讲《爱心加油站》。另外,5月1日还主办一天的养生讲习会,含午餐和健康诊断的收费为$100,黄埔居民优惠收费$80。别错过哦!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有心的医生

陈言森,有心的医生。

这不是说其他医生没有心脏。“有心”,在咱华人的俗话,意思是“有爱心,好心肠”的意思。

陈医生是心脏手术专家,附属于伊丽莎白和鹰阁医院。但是,和许多心脏专科医生不同的是,他有一颗草根的民心。要不是这样,今天黄埔的老人家怎么会满满地捧上自己的心,听他的“心经”,给他热场?

陈医生今天主讲《健康新概念-我的健康我做主》。我一到场就发现,不久前在黄埔老歌欣赏会上,陪伴在议员身边畅谈的基层领袖就是他。原来,他还是《往事一起回味》活动的主席。很可惜,今天没预料讲座水平么高,气氛那么好,没带相机来。

陈医生今天亲自上阵,分享保健良方。一开场的健手操就把全场老人逗得满堂欢乐。他还用手机里储存的年轻照片,逗老人家猜测那张“秦汉脸”是属于那一个小生的?哈,陈医生,不用出这一招,其实你那张红润润、雪白白的招牌气色脸,已经赚得很多老人家的人气分数了!

西医出道25年,陈医生今天却当众表白,那不是上策之医道,因为,病到膏肓才来就医已经是亡羊补牢,虽然未必不能医好,却为时已晚。

真正的上等医师应该是未病之前,就已经医人-告诉人们预防方法,避免入病。


这正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智慧所在:“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最高明的医生可以治理国家,中等的医生是治人的,而下等的医生才是治病。


黄帝通过和大臣们的对话,阐述了今天我们所应该关注的一个生活法则——“治未病”!

《黄帝内经》说,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是等患者得了病才去治疗,而是患者还没有发病时就开始了治疗,也就是预防胜于治疗。

这种先进的保健思想,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去治病,更重要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书中作了个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意指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保健,“治未病”,也就是——防御性的“养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证实了治未病的先进思想,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陈医生出身西医,今天却摇身一变谈中医养生。他打趣道:“没钱赚的,我要‘打蚊’”啰!”

是啊,教会大家预防患病,谁还会到他手里给他开刀动手术去病?

下篇:《新健康生活模式》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淡淡的祝福



让灿烂的阳光,化作一丝暖暖的问候;
让优美的乐曲,传递一声轻轻的祝福。
愿您的世界,充满欢乐与祥和,
祝我的博友开心快乐每一天!!!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潮剧《告亲夫》



吴江书生盖良才,客南昌,邂逅颜秋容,两情缱绻,私订白头。盖父催其回家与文氏淑贞完婚,时秋容怀孕三月,盖仍托辞归去。

数月后,秋容未得音讯,与婢女若云往吴江县。良才仗势欺人,推说无媒苟合,既不接纳秋容,又不顾其腹中婴儿。事为文氏知晓,盖为掩劣迹除后患,顿萌灭口心计,欲杀人灭口。文淑贞不忍丈夫下此素手,察觉后放走秋容、若云。

良才带家丁追赶。秋容、若云逃至江边前去无路,便脱衣物故布疑阵,另夺小路而逃。良才追至江边,见包袱遗留,以为秋容投江。淑贞赶到,斥之禽兽败德。良才恐事败露,绝情将妻推入江中,幸为鱼翁所救,并由秋容待婢带至三圣母庙,秋容怀胎八月,难抵折磨,吐血身亡。



眼见秋容惨景,淑贞满腔愤恨,咬指写下罪状血书,到苏州公爹台前告发亲夫。

良才父亲盖纪纲获真情后,痛无心奈,判儿子良才问斩之罪。

桃花过渡



《桃花过渡》为潮剧传统剧目《苏六娘》(1959)中一折。电影在60年代初在东南亚上映,掀起一股观众热捧的旋风,同时也带动海外华人研习潮剧艺术的热潮。

剧情叙述苏六娘爱婢桃花奉员外安人之命前往西胪报讯,过江时与开朗的渡伯对歌,妙趣横生。

桃花(陈馥闺饰演)聪明伶俐,渡伯善良风趣、热心助人(陈水和饰演),充分表现了市井小人物纯朴乐天,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点。

小时候随姐姐看潮剧,没啥感知,今晚偶然听到《桃花过渡》,感觉心灵很震憾......原来我是韩江边上一潮汉,乡音文化入血脉。

歌词

潮剧资源网站推荐:
《潮剧大观园》
《潮人部落》
《潮音如水》
《聚艺文化艺术中心》
《狮城潮剧情》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培养潮剧观众


新加坡青少年语言已经被英语同化,根本不会讲潮汕话。现代大众传媒的冲击,大大转移了年青人的欣赏视线。玉娥转以卡拉OK演唱形式在民间推广潮剧,同时到各个民众俱乐部开办讲座,让孩子们穿戏服,摸道具,近距离接触潮剧,感受潮剧的美,最后他们最终愉快的走进剧场欣赏潮剧。

我对玉娥说,当年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胡桂馨,直撑本地粤剧光彩二十余年。这回看你的本事了,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一个青年才俊,把我们的民族潮剧在新加坡发扬光大。

其实,潮剧在新加坡有其生存的深厚土壤,业余表演团体为数不少,有“余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六一儒乐社”、“潮剧联谊社”、“南华儒剧社”、“揭阳会馆潮剧团”等。历史长短不一,却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些潮剧社,平时自娱自乐,还积极普及潮剧到社会各角落去。除了社团庆典演出,还在政府主办的“华族文化节”、“地方传统戏曲”中表演。另外,定期参与联络所、公园、地铁站等场所举行的游艺宣传活动;到电视台拍摄电视戏剧节目,应商业团体、会馆、教学、学校组织邀请,送戏上门;走出国外到法国、泰国等参加“国际潮剧节”演出。

最近,她和教会牧师许克源合作,将牧师编写的《英勇的皇后》,用传统的潮剧来演绎,表现圣经中《以期特》的故事。计划将邀请汕头潮剧界人士负责作曲、导演、录音、服装、舞美等。男女主角将由本地潮剧团演员饰演,后台、剧务、演职员等则由艺韵演剧社负责。剧目准备4月份在牛车水剧场首演3场。

陆玉娥不但扮演了潮剧传承的角色,也确实守住了最后一块净土,丰富了本地民众的传统文娱生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延续和弘扬本土的潮汕文化艺术,更在老一辈新加坡潮人群体中,产生了难以言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情力。

后记:陆玉娥主演的剧目:小生有《京城会》的吕蒙正、《花园订约》的郭继春、《二度梅》的梅良玉等,老生有《告亲夫》的盖纪纲、《五女拜寿》的杨继康、《宝莲灯》刘彦昌等,武生有《别窑》的薛平贵、《穆桂英》的杨宗保等,还有青衣《金花女》的金花女等。

(本文根据陆玉娥口述以及《汕头特区晚报》2006/8/30报道整理)

走上潮剧艺术的征途


陆玉娥的父亲拉得一手好二弦,乐韵悠悠,潮剧缭绕的艺术氛围从小熏陶了幼小的心灵。耳濡目染,小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偶像——香港女小生陈楚蕙。所以,唱声、身段和动作都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中暗中模仿研习偶像。

1998年,广东潮剧院剧团到新加坡演出,久违的潮剧艺术魅力重新拨动了玉娥心中那根“潮剧弦”。张长城、陈学希的《告亲夫》、张怡凰的《嫦娥奔月》等,触动了玉娥的艺术细胞。

玉娥先加入南华儒剧社学唱潮曲,还向吴兹明老师学习马鞭、扇子、水袖等基本夫,后向曾义藩老师学习手位。第一次上台演的是《换偶记》中的小角色“公差”。

1999年汕头林百欣会展中心举办第2届国际潮剧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潮剧表演百花齐放在大舞台上。玉娥是台上的一员,艺术涟漪波荡在她的心中,催动她一个坚毅的念头——“一定要学下去,把潮剧发扬光大!”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玉娥无怨无悔地走上潮剧艺术的征途。

2001年玉娥加入新加坡戏曲学院,开排由印度剧改编的《放山劫》,同时饰演父子两个角色——皇帝(老生)和千岁(小生)。对潮剧的激情终于让她转换跑道,结束经营几十年的时装设计,在2002年12月9日正式成立“艺术韵演剧社”。

剧社成员都是业余爱好者,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40岁。星期一的晚上大家放下忙碌的工作,集中训练基本功。玉娥从旁指点,时而外聘老师前来指导,虽为业余,几年来仅服装、头盔、道具的投资就接近2万元。

他们还开设音乐创作室,自己剪辑音乐伴奏带,解决了潮乐的老大难问题。接着在民众俱乐部和教会公开演出,台下观众每回达400人,高峰时还攀越700人。最难得的是团员的大家庭精神,没有劳务费,演出收入也回流剧社作为未来建设基金。

潮剧演艺人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加坡潮剧艺术加上了美丽的光环。

(本文根据陆玉娥口述以及《汕头特区晚报》2006/8/30报道整理)

下篇:《培养潮剧观众》

潮剧小生陆玉娥



方言在国家语言政策大气候下渐趋没落,时局风暴中,却有一位“弱女子”另辟蹊跷,以她对传统艺术的钟情热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成为新加坡潮剧艺坛上的一朵奇葩。

这位“小生”教育程度不高,推动潮剧的热忱却很不一般!弱女子爱习小生、老生行当。她就是新加坡艺韵演剧社社长陆玉娥。

出道九年,能那么活跃于新加坡潮剧坛上,这要归功于她的家庭背景——爸爸是揭阳炮台人,妈妈是潮安枫溪人,家里都讲潮汕话。所以,她在主流文化大潮中能逆流而上,找到自己的喜好,化作滋润生命的土壤。

原为英校生,却在潮汕话的氛围中长大,这使她轻易地识得汉字,学会讲普遍话。演潮剧为达到字正腔圆,遇到不懂的字,她翻遍潮汕字典。

为了更上一层楼,玉娥还借它山之石,拜学越剧名师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去年,还与越剧梅花奖得主孟料娟、王杭娟同台演出,充实自己。

(本文根据陆玉娥口述以及《汕头特区晚报》2006/8/30报道整理)

下篇:《走上潮剧艺术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