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十
《萃英书院》

历史文化之旅 第⑥站 萃英书院


华萃英书院地处厦门街一带,这是本地教育从私塾转向“易学堂”,向同帮公众人士开放的第二间现代文化学堂。

1854年,本地福建帮领陈金声认为建天福宫旁的第一所义学堂崇文阁(1849)依附于寺庙,有碍发展,于是捐献1710元购置地皮,加上其他土生华人侨领11人合捐的6345元及其他124人士的3900元,建立了这所中国大院落学院。萃英书院萃集人才,广罗精英,故命名为“萃英”。

萃英书院择师“必求品学兼优”,“凡嗜酒洋烟及事繁者勿聘”。招收学生时特别优待“极贫而天资颖异”者,教学内容除儒家经典著作外,特别重视中国珠算格致之学,这反映了以商为重的华侨教育特色。

萃英书院开创了新加坡现代华文教育的先河,书声琅琅一百年后,1954年被并入福建会馆主办的校群中而停办。

匾额“萃英书院”四个大字当年本地无人收留,如今落户在厦门博物馆。书院是新加坡第二所华人的“义学堂”,可惜,现在却商业化成为现代餐馆。

接着我们到阿坤咖啡歇脚尝一口海南原味咖啡。有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引导孩子把家里带来的小糕点一桌桌地捧去孝敬旅友,我叫不出名堂来,只知道入口松软,有咬劲!谢了,实地教育孩子尊师重道的好妈妈!

下篇: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十一 《同济医院》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九
《光绪皇帝御笔赐墨》



粤海清庙始建于1826年,由潮州人创建,祈求家人平安,维系南来南洋谋生的潮州同乡关系,同时,也为保佑南来北归的海员能安然抵达老家。

初建时期粤海清庙只是一间简陋的亚答屋,庙前是一片大海。1852至1855年曾经修建庙宇。1896年全面重建成水泥屋瓦。雕梁画栋,彩瓷神像,维妙维俏,从此香火旺盛。

妙的是整个庙场由两个祠庙挨立共存,左边是天后宫,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右边是上帝宫,奉祈玄天上帝。两祠相连,神像、雕刻、牌匾保留完整,庙里泥塑让人缅怀回味。

粤海清庙里最为耀眼的镇庙之宝是高挂大堂正中的匾额,上书清朝光绪皇帝御赐粤海清庙的亲笔墨宝《曙海祥云》。

书法落款于光绪二十五年,光绪1875年继位,多加25年刚好是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年度。御笔赐墨是为了表扬当年神庙义款账灾,救助华南水灾灾黎的事迹。这也显示早期南来华人身在外乡心在汉,愿为祖国献绵力的高尚民风。原字书在绢布上,108年前转印在牌匾上,上端正中还有光绪御宝印章。“曙光照射的海洋飘过吉祥的云朵一片片。”多么开朗敞亮的景象!

古庙里还有一口造于清朝道光十七年间的大铜钟,见证了早期庙里庆典的祭祈活动。

三叔说,中国以外,皇帝赐字的地方唯新加坡一家,而且,有两个地方有皇帝墨宝,一幅在这里;另一幅是天福宫悬挂的“波靖南溟”。

粤海清庙顶还有,古装小塑像人物形态神采各异,三国演义、孙悟空大闹天宫、郭子仪献寿、杨门女将等民间神话,栩栩如生地演绎了富有警世意味的神话历史故事。


(潮汕特藏网 金文坚摄)

这些维肖维妙,闪现民间智慧的手艺杰作,经年累月任凭风吹雨打,默默地守护着庙宇的香火;而庙宇也凭借这些雕塑,也把民俗艺术与传统价值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下篇: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十 《萃英书院》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八
《老爷宫的民俗规矩》

历史文化之旅 第⑤站 粤海清庙


粤海清庙老百姓惯称“老爷宫”,是本地潮州人所兴建最古老的庙宇。


据说该庙最初是由林泮等人所筹建,林泮是万世顺公司的创始人。他在1735年间到星洲,1738年他回到中国后被杀。在万世顺公司成立之后,潮州人又在1845年成立了义安公司。粤海清庙目前是义安公司的产业之一。

山叔风趣地说,“粤海清庙”四字必须连读,不能读成粤海.清庙。粤指的是广东;海清的意思是海水清靖。粤海清庙就是:广东人在海水清静的海岸边所兴建的寺庙。

华人庙宇另有一套民俗规矩。进庙时规定男左女右,男先跨左脚入庙,女首跨右脚进去。还有,千万不能脚踩门槛进去,因为,门槛是神灵身上的一根骨头。并且,不能朝中间门走入,那是神或者皇帝的专道,平民百姓必需从侧门进入。

来自中国的殷老师有感而发对山叔说:“这些民俗您应该多讲,我们经过文革,根本不懂!”


山叔接着说:“上香也必须讲究,只能上3、5、7根,或者1也行,就是不可以是双数。因为神是 “Master God”,主子居中为上。所以,上香时,中间的一支香要高,两边的象征左右手,必需略低。

别人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时,千万不能站在他的面前受拜,必须避开。

点香要用“公”(在一侧,类似香炉的油灯)火,不可以凭烛点香,负责在替人添福为人烧香。

许愿香只能燃一次,熄灭后不要再点燃。山叔幽默地打个比方:“这好比发SMS,一次就够,发出太多,神灵不理你!”



下篇: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八 《马祖羽化成仙》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七
《历史罪人英雄桥》



山叔指着远处衔接大坡、小坡大马路的厄尔金桥(Elgin Bridge)说,那座桥是纪念英国印度殖民总督厄尔金。

其实他是中华民族的大罪人。

满清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1857-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他是英国的最高统帅和谈判代表。


厄尔金原为加拿大的总督,当年在星洲结集军队之后,先扑灭印度境内的起义,后入侵中国,一把大火烧掉了北京的圆明园。战争结束之后,厄尔出任印度总督。1863年间,英国人更换了新加坡河上的一座旧桥。新桥就以“厄尔金”命名,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这名大功臣!

犯上滔天大罪,杀人放火的海盗头子,我们还将桥改名纪念他!

100年前,我们这里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前哨站。英军远航来到这远东的十字路口,驻扎养息,再续程往前线去厮杀。愧为战争贩子的台阶,时势所趋,新加坡其时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下篇: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八 《老爷宫的民俗规矩》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六
《客云庐上保皇客》

历史文化之旅 第④站 驳船码头(Boat Quay)


大华银行旁边的这片河畔码头大约建于1842年,前称“吻基”(又叫“吻矶”、“勿基”)。


在这里,山叔把图一摆,叫大家往河内方向看。“就是这里!”有人大叫一声。原来他发现古时候图上所画的福康宁山风景,当时画家的作画就站在这个位置上。

150年前的旧照摆出来,还能辨认小山顶上的哪个“尖“和那面“旧墙”-一张相,代替很多语言。


(细数往事......一张照片,代替多少语言)


(站好架势,细看河边过往风华)

Photo by Yip Cheong Fun

1983年9月以前,这条新加坡人心目中的“母亲河”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水上一度云集了3000艘驳船,蔚为壮观。
更叫人触动的是这里隐藏了很多名人的史实故事。

“大名鼎鼎的满清保皇派大头目康有为先生就近在眼前……”

山叔右手一挥,指向大华银行大厦:
“时光倒流100年,他就站在楼上!“

“哈啰!我在跟他打招呼!”山叔谐趣地说。

这是一段跌宕起伏的革命历史故事。

大华银行现在的位置当时是富商邱叔园的豪宅——客云庐所在地。话说当年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辗转流亡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来到了香港,应星洲才子诗人、南洋保皇会会长邱菽园的邀约,在1900年2月1日(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二日)离开香港到新加坡,正式接受英国政府的保护。那一年,他43岁。


邱菽园安排他住在18, South Boat Quay的恒春号客云庐楼上的客房。可是,慈禧太后的暗杀队无孔不入,康东躲西藏,最后躲到汤申路去。

据说后来邱康关系破裂,因为康有为晚年终日吃喝玩乐,邱不忍目睹,与其决裂。康在1913年回到中国,结束在外十六年的流亡生活。

下篇: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七 《历史罪人英雄桥》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五
《印度囚犯血泪史》


山叔在加文纳桥边的树荫下翻开了早期星洲劳工的一页辛酸史。

新加坡开埠需要大量劳工,怎样才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廉价而又供应稳定的劳力呢?头脑灵活的英殖民者想到了牢房里的囚犯。他们白吃不干活,统治者还要出粮养他们。如果将他们远从印度运过来,送到这印族稀少的地方,那么,这些人在开放的场地上干活,绝对逃不掉,躲不了。因为,一旦逃跑,远远一群人,那么一丁点与众不同的黑色就是轻易辩认的目标了。

而且,囚犯们干起活来的效率比薪酬工更有效率,因为,如果勤工守法,原判假设是10年,他们的刑期可以减少到7年,行为良好者则5年就可以提早释放出狱。其实,整条武吉智马路、武吉班让路,以及总统府,都是由这些不花钱的高效率劳工的血汗所建成的。


三叔说着,还拿出珍藏的历史图片展示这些劳工当时的可怜处境。他们有些人的额头上还刻有“Murder”(杀人犯)的字样。据说,不做工的时候,他们身上还套有镣铐,走动时常常发出“Kling,kling”的啷铛声,所以当时人们普遍都俗称这些劳工为“黑吉宁”(闽南话)。

今天SMU(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所在地,就是当年关押印度囚犯的地点。监狱牢房本身也是由一千多个印度劳工所建,1860年建成后把自己关在里面。今天,地铁Dorby Ghuat的命名就有一段典故。原来从前这里有条史丹福河,黄昏时分囚犯们聚集在河边洗衣,印度语Dorby Ghuat就是“洗衣服”的意思。

哈,一座桥,多个故事,温故知新,山叔真把我们的历史眼界给打开了!

隔邻的一道是新加坡河口上的第一道车行桥——安德申桥,1910年通车,是为了方便汽车过河而建。




下篇:历史文化之旅系列之六 驳船码头(Boat Qu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