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系列之五
《印度囚犯血泪史》


山叔在加文纳桥边的树荫下翻开了早期星洲劳工的一页辛酸史。

新加坡开埠需要大量劳工,怎样才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廉价而又供应稳定的劳力呢?头脑灵活的英殖民者想到了牢房里的囚犯。他们白吃不干活,统治者还要出粮养他们。如果将他们远从印度运过来,送到这印族稀少的地方,那么,这些人在开放的场地上干活,绝对逃不掉,躲不了。因为,一旦逃跑,远远一群人,那么一丁点与众不同的黑色就是轻易辩认的目标了。

而且,囚犯们干起活来的效率比薪酬工更有效率,因为,如果勤工守法,原判假设是10年,他们的刑期可以减少到7年,行为良好者则5年就可以提早释放出狱。其实,整条武吉智马路、武吉班让路,以及总统府,都是由这些不花钱的高效率劳工的血汗所建成的。


三叔说着,还拿出珍藏的历史图片展示这些劳工当时的可怜处境。他们有些人的额头上还刻有“Murder”(杀人犯)的字样。据说,不做工的时候,他们身上还套有镣铐,走动时常常发出“Kling,kling”的啷铛声,所以当时人们普遍都俗称这些劳工为“黑吉宁”(闽南话)。

今天SMU(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所在地,就是当年关押印度囚犯的地点。监狱牢房本身也是由一千多个印度劳工所建,1860年建成后把自己关在里面。今天,地铁Dorby Ghuat的命名就有一段典故。原来从前这里有条史丹福河,黄昏时分囚犯们聚集在河边洗衣,印度语Dorby Ghuat就是“洗衣服”的意思。

哈,一座桥,多个故事,温故知新,山叔真把我们的历史眼界给打开了!

隔邻的一道是新加坡河口上的第一道车行桥——安德申桥,1910年通车,是为了方便汽车过河而建。




下篇:历史文化之旅系列之六 驳船码头(Boat Quay)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