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言森,有心的医生。
这不是说其他医生没有心脏。“有心”,在咱华人的俗话,意思是“有爱心,好心肠”的意思。
陈医生是心脏手术专家,附属于伊丽莎白和鹰阁医院。但是,和许多心脏专科医生不同的是,他有一颗草根的民心。要不是这样,今天黄埔的老人家怎么会满满地捧上自己的心,听他的“心经”,给他热场?
陈医生今天主讲《健康新概念-我的健康我做主》。我一到场就发现,不久前在黄埔老歌欣赏会上,陪伴在议员身边畅谈的基层领袖就是他。原来,他还是《往事一起回味》活动的主席。很可惜,今天没预料讲座水平么高,气氛那么好,没带相机来。
陈医生今天亲自上阵,分享保健良方。一开场的健手操就把全场老人逗得满堂欢乐。他还用手机里储存的年轻照片,逗老人家猜测那张“秦汉脸”是属于那一个小生的?哈,陈医生,不用出这一招,其实你那张红润润、雪白白的招牌气色脸,已经赚得很多老人家的人气分数了!
西医出道25年,陈医生今天却当众表白,那不是上策之医道,因为,病到膏肓才来就医已经是亡羊补牢,虽然未必不能医好,却为时已晚。
真正的上等医师应该是未病之前,就已经医人-告诉人们预防方法,避免入病。
这正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智慧所在:“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最高明的医生可以治理国家,中等的医生是治人的,而下等的医生才是治病。
黄帝通过和大臣们的对话,阐述了今天我们所应该关注的一个生活法则——“治未病”!
《黄帝内经》说,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是等患者得了病才去治疗,而是患者还没有发病时就开始了治疗,也就是预防胜于治疗。
这种先进的保健思想,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去治病,更重要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书中作了个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意指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保健,“治未病”,也就是——防御性的“养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证实了治未病的先进思想,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陈医生出身西医,今天却摇身一变谈中医养生。他打趣道:“没钱赚的,我要‘打蚊’”啰!”
是啊,教会大家预防患病,谁还会到他手里给他开刀动手术去病?
下篇:《新健康生活模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