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清明葬祭名篇之一 黄庭坚《清明》

黄庭坚的《清明》写的不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它从清明联想到人生的活路,人们所抱持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词解意: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长眠地下,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齐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油嘴腻脸之余,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妾撒谎吹嘘说,他在当大官朋友家里吃喝,主人盛情招待。这样的人生萎琐卑下,丧失人格尊严。

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他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执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寻思人生存活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在世,生活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同处清明节,另一个名叫高菊卿的诗人,感受却是很不一样。他奉劝世人及时行乐,写道:

……
日落狐狸眠家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从人的死亡省思,做人应该及时行乐,活着时吃到的才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

死以后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九泉下的人怎么也不可能喝到酒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