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建设具有人文素养的表演艺术 之五

其实,蓦然回首,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脱离了“文化沙漠”的刻板标签。有时候,想起来似乎还是“昨天的事”。

八十年代以前,本地其实也有不少本土自发成长的艺术团体隙缝求存,也开过不少剧坛奇葩。当时的舞台表演和广播艺术者如郭宝坤、吴丽娟、曾鹏翔、程茂德、林晨等,都曾经醉心耕耘艺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追求文化和人文素养,热爱艺术的民间普罗大众。

时过境迁,他们在毫无资源的文化沙漠里探索,发挥各自坚韧的拓荒力,所开拓的表演艺术成果,今天抚今追昔,其实足以载入历史,成为我国文史遗产的一部份。这方面,还有待有志者将来搜集史实,整理成章,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鲜活记忆,甚至凝聚升华成我国艺坛先辈的民族价值观。

如今,政府已经建设起国际化的表演剧院,营造了推动艺术的大气候;眼前更重要的任务恐怕是,怎样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去倡导与注入人文艺术元素。唯有人文素养,才能将艺术导向普世价值的高层次。少了这点人文关爱,如果老是在浮躁的快餐文化里打转,我们的艺术培植,不但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深入不了民间百姓的大生活圈子。

看来,以政府最近推广文化的动向观以察之,“时候”似乎来了!我们身负艺术开发与发展重任的公务员,以及在民间默默耕耘艺术的工作者,也许需要再加把劲,趁势冲刺,登上艺术的更高峰去创造新加坡表演艺术的新蓝天。

毕竟,国家政府已经把一流的景观地标、昂贵的璀璨烟火、平民观众的人群以及组织活动的行政软件等老本资源都捧出来支援了,我们,还可以怠慢艺术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