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潮州戏曲在基层》




周五下午,出席了在博物馆举办的“暖身”座谈会《潮剧在基层》。本地民间剧团代表在会上分享在我国传授和推广潮剧时的心得和问题,并探讨潮剧的发展与前景。

新加坡潮剧从19世纪中期开始落户本土,始终保持鲜明的潮汕风采。我是潮州人,小时候攀戏台,看大戏的旧情节在肚肠里搅和,双脚不由其然地给我牵引到现场,想听一听那消失已久的乡音,捡拾儿时传统的娱乐情趣。

到了博物馆的黑箱剧场,三点钟座谈会该开始了,只有六个人到场。传统潮剧在现代繁华背后的错落程度,从这大型的座谈会的出席程度可见一般。延迟开始后总算等到14个捧场的观众。

主持人是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他寄望在本地拥有百多年历史的潮剧能在不久的将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请为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提升新加坡潮剧的国际声誉。

现场的三个主讲人都很谦和,言语间透露传统艺术传承的困难,甚至连基础的资源支援与基本功训练都难以到位。这也难怪,大气候欠缺培育的土壤,主流舆论还在排斥方言,业余推动潮剧,力量单薄,怎能力挽狂澜于不倒?

大巴窑民众俱乐部潮剧指导老师吴文瑞(音译)
波动巴西/阿裕尼/芽笼士乃民众俱乐部潮剧导师蔡瑞芳

文礼民众俱乐部、职总乐龄俱乐部潮剧导师陆玉娥





其实他们都很难得,在资金缺乏、后继无人的艰辛状况下,都各自都在民众俱乐部艰辛耕耘潮剧。

他们基本上是“以唱带功”,先教唱潮曲引起学员对潮剧的兴趣,再教身段与功架。聚唱一段时间,三个月或半年,就举办一次演出,既是学业总结,又是学以致用。

“以戏带功,从哼两句开始”,可以较易吸收新血,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基本功打基础的系统训练。他们偶尔会邀请中国的潮剧专家前来指点,这样,学员反应和演出效果就会提高。

经费问题永远是他们“大大件事”,很多时候演出杂费和老师津贴还要自己掏腰包。另外,还要面对老戏骨的高要求:“毋潮州锣鼓,咋好看?”压力呀压力!就是要找潮曲伴唱带都不容易,那里还谈得上现场大锣鼓?(你以为是“出山大锣鼓嚒”?有“纸字”毋?)

还好,人民协会属下的民众俱乐部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场地,让他们培养学员,勤耕潮剧艺术。叫人纳闷的是,当蔡博士问起刚过去的人协培训师晚会,他们都好像不知道怎么回事?是辛勤的潮剧教师们被忽略了,还是行政人员的疏忽?或是……还有其他的原因?不得而知。

这场座谈会,开始得冷冷清清,主讲人的草根热忱却是热呼呼的。研讨会人少,主持人力邀入座时他们客气谦让入席,但是,谢幕时却是丰盛圆满,因为在蔡院长的话题带动下,会议上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潮剧推广构想-结集潮剧活动报告出书、开创潮剧博客、向政府倡议申遗等。

蔡院长最后作了一个很有鼓励性的总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标志!国家的竞争力也离不开艺术的软实力……潮剧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要维持其可持续的发展,必需讲究方法!

这两天博物馆正在主办潮剧研讨会——“潮剧的保护、发展与传播”。本地和海外潮剧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不同国家在潮剧演出、历史与传播状况。他们也将探讨潮剧今后的发展方向,并针对保护经典剧目、编写新戏与作品传承等多层面分享各自的看法。

衷心希望,传统艺术生命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本土潮剧在这群有心人的苦心经营下,能够拥有一方沃土。更希望有朝一日江山代有人才出,推动创作自己的剧目,成为本土的文化遗产。

不过,一线奢望能否见到曙光,还是最后走入博物馆成为乐龄怀念的古董艺术?

在现有贫瘠的传统文化景观里,在草根基层耕耘的潮剧热爱者。他们到底有多少资源、多少力量、多少话语权去做实际耕耘的工作?

朋友,传统潮剧的传承任务,有劳你们了。

下篇:《剧社伙伴蔡曙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