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培养潮剧观众


新加坡青少年语言已经被英语同化,根本不会讲潮汕话。现代大众传媒的冲击,大大转移了年青人的欣赏视线。玉娥转以卡拉OK演唱形式在民间推广潮剧,同时到各个民众俱乐部开办讲座,让孩子们穿戏服,摸道具,近距离接触潮剧,感受潮剧的美,最后他们最终愉快的走进剧场欣赏潮剧。

我对玉娥说,当年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胡桂馨,直撑本地粤剧光彩二十余年。这回看你的本事了,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一个青年才俊,把我们的民族潮剧在新加坡发扬光大。

其实,潮剧在新加坡有其生存的深厚土壤,业余表演团体为数不少,有“余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六一儒乐社”、“潮剧联谊社”、“南华儒剧社”、“揭阳会馆潮剧团”等。历史长短不一,却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些潮剧社,平时自娱自乐,还积极普及潮剧到社会各角落去。除了社团庆典演出,还在政府主办的“华族文化节”、“地方传统戏曲”中表演。另外,定期参与联络所、公园、地铁站等场所举行的游艺宣传活动;到电视台拍摄电视戏剧节目,应商业团体、会馆、教学、学校组织邀请,送戏上门;走出国外到法国、泰国等参加“国际潮剧节”演出。

最近,她和教会牧师许克源合作,将牧师编写的《英勇的皇后》,用传统的潮剧来演绎,表现圣经中《以期特》的故事。计划将邀请汕头潮剧界人士负责作曲、导演、录音、服装、舞美等。男女主角将由本地潮剧团演员饰演,后台、剧务、演职员等则由艺韵演剧社负责。剧目准备4月份在牛车水剧场首演3场。

陆玉娥不但扮演了潮剧传承的角色,也确实守住了最后一块净土,丰富了本地民众的传统文娱生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延续和弘扬本土的潮汕文化艺术,更在老一辈新加坡潮人群体中,产生了难以言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情力。

后记:陆玉娥主演的剧目:小生有《京城会》的吕蒙正、《花园订约》的郭继春、《二度梅》的梅良玉等,老生有《告亲夫》的盖纪纲、《五女拜寿》的杨继康、《宝莲灯》刘彦昌等,武生有《别窑》的薛平贵、《穆桂英》的杨宗保等,还有青衣《金花女》的金花女等。

(本文根据陆玉娥口述以及《汕头特区晚报》2006/8/30报道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