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少年语言已经被英语同化,根本不会讲潮汕话。现代大众传媒的冲击,大大转移了年青人的欣赏视线。玉娥转以卡拉OK演唱形式在民间推广潮剧,同时到各个民众俱乐部开办讲座,让孩子们穿戏服,摸道具,近距离接触潮剧,感受潮剧的美,最后他们最终愉快的走进剧场欣赏潮剧。
我对玉娥说,当年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胡桂馨,直撑本地粤剧光彩二十余年。这回看你的本事了,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一个青年才俊,把我们的民族潮剧在新加坡发扬光大。
其实,潮剧在新加坡有其生存的深厚土壤,业余表演团体为数不少,有“余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六一儒乐社”、“潮剧联谊社”、“南华儒剧社”、“揭阳会馆潮剧团”等。历史长短不一,却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些潮剧社,平时自娱自乐,还积极普及潮剧到社会各角落去。除了社团庆典演出,还在政府主办的“华族文化节”、“地方传统戏曲”中表演。另外,定期参与联络所、公园、地铁站等场所举行的游艺宣传活动;到电视台拍摄电视戏剧节目,应商业团体、会馆、教学、学校组织邀请,送戏上门;走出国外到法国、泰国等参加“国际潮剧节”演出。
陆玉娥不但扮演了潮剧传承的角色,也确实守住了最后一块净土,丰富了本地民众的传统文娱生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延续和弘扬本土的潮汕文化艺术,更在老一辈新加坡潮人群体中,产生了难以言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情力。
后记:陆玉娥主演的剧目:小生有《京城会》的吕蒙正、《花园订约》的郭继春、《二度梅》的梅良玉等,老生有《告亲夫》的盖纪纲、《五女拜寿》的杨继康、《宝莲灯》刘彦昌等,武生有《别窑》的薛平贵、《穆桂英》的杨宗保等,还有青衣《金花女》的金花女等。
(本文根据陆玉娥口述以及《汕头特区晚报》2006/8/30报道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