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消失了的江湖卖艺人

伟光的“泵灯”+玉枝的“膏药贴”,两大博客卖点得元素钻进我的脑袋,马上交融蜕变成一组古老而又似曾相识的影像,将我拽入时光隧道,去到遥远的童稚时代,耳边传来江湖卖艺的“锵!锵!”铜锣声。那是我们小时候耳目能详,熟悉的声音。

童年时代的世道很“小市民”,人一好奇,围着一圈看热闹,就是一个小江湖。

华灯初上,各路英雄好汉四面八方来,卖艺的,卖膏药的,算命的,各响铜锣各吆喝,各有本事赚生计。找到“心水”地头,就地竖一杆大旗就吃江湖饭,叫声此起彼此落,声虽混杂,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共济喧嚣景象。

“镗......镗.......镗........!” 空地上清脆的锣声唤来八方看客,围聚在一起竖起好奇的眼球,等待好戏上演,然后是小市民“哈……哈……哈”的哗笑声,声浪一波又一波地从人群中荡漾开来。

那阵子,小瘦个子钻进大人腰肢里给自己的眼帘找个空隙,迎面所见的就是某某“少林武馆”之类的名号旗帜,然后就看到师傅抱拳作揖喊江湖话:

“小弟不才,初到贵地,请大家赏面!”

接着,鲤鱼翻身腾跃龙门,舞刀弄枪耍拳脚,一阵酣畅之后,便向群众兜售跌打膏药。

偶尔会碰上赤着膊子的好汉,架上一把尺多长的狭长钢刀,然后拍着胸膛嚷道:“啊,啊,啊,要钱不要命……!”接着,精彩的一幕来了。脸朝着天,他张开口,将刀对准喉咙顺势直送下去......,只看见刀柄在外,曲弯住背,武师愁眉苦面,手指着观众,“哎……哟……哟……。”
民间绝活就在喧闹声中迎来阵阵银币铜板叮当抛落铁盘声。

江湖卖艺,平民夜总会另有一番风情,看似热闹有趣,其实内有学问。卖艺人不单是三招两式就能收个盆满钵满。露天卖艺通常以三部曲的渐进式,按部就班开展移情募捐的群众心理战术:

第一步叫“出枝”——卖弄口才,招揽来众;一字一句,一锵一锣,必需有底气,有力道,才能阵前稳住群众心理,展开驻足围观阵容。
第二步叫“开花”——表演功夫,露一手拳术、刀棍与内功,升温炒作,为下一步作铺垫。
第三步叫“结子”——最关键的一刻,让观众乐意掏钱买药。

人们在大饱眼福之余,赏心热钱也就慷慨脱手而去,不必搞明白这到底是卖武还是卖药,真真假假,喧闹一下,起哄一阵就走过场了。当然,其中不乏货真价实的真功夫与真药散。

地摊英雄,江湖儿女:“要钱不要命……!”

鲜活的映象,消逝的岁月;他们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街头影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